中國互聯網監管 確保了強者越強

黃智文
Jackson hole 銀行家會議前夕,美金昨天又開始轉強,昨天新興市場股票市場應聲下跌。即使今晚會議結束未有明確表態,9月22號議息相信也有退市時間表。已有大行明確預期11月開始將會退市,並將於每次議息減少買債規模,明年底前結束量化寬鬆政策。一般在明確時間表之後,或正式減少買債當刻,美金強勢將出現改變。而在這刻之前,正路美金短期將保持強勢,資金暫時不會即時回流香港及新興市場,市況會傾向疲弱。

因此,我在7月30號,8月3號,8月12號,恒生指數由24800,當時反彈至26,100,26,300,和26,700發文章,三次分享及提醒持有中港股票太多,在之前大跌行情坐不安睡不着,或貸款買入,又或買了牛證必須立即修正,係講明當時必須立刻修正,或進行對沖活動,因為大市極大機會出現最少雙底的情況,即是最少會去返24,700水平。

合適的股票資產分布,使自己在波動行情仍然能夠理性分析,才有機會等到資金回流大市,獲取豐厚利潤的時刻。資金一日不回流大市,更好的股票也不會有上升的行情(咁當然10隻好股入邊總有一隻升,但對你的整體財富或投資組合不可能有重大影響)

今次恒生指數大跌市,市場以中國監管互聯網為理由,外資大量沽出這類型的股票,理由很簡單他們之前已有極豐厚的利潤。而很多中國科技股1-2月的估值,有些已達到不容有任何不利事件發生的地步,簡單說即是中國科技股公司要「使用任何不擇手段的搵錢模式,以獲取盈利得出的」估值。當中國政府開始管理這些不擇手段,全面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政策出台,這些天價的估值當然立刻被摧毁。

市場大部份分析都是以訛傳訛,說什麼監管不利科技股。請問記者分析的朋友有沒有親自閱讀在上個星期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全文?我敢說市場90%的人根本冇看過。

他們只懂說負面影響。

只要細心閱讀,其實內文主要就是全世界包括美國歐洲標準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要求。核心諗法是任何個人或消費者都有權選擇同意或不同意個人資料被保留或被應用,包括在自動化決策上,隨時有權選擇刪除個人資料,和個人資料不能在未得到同意的情況下給第三方使用等,全方位保障消費者權益。而國家法規更寫明,應用程式不能胡亂過關,用細細隻字令消費者看不到就當他們同意,消費者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選擇,從而作決定。

中國之前並沒有明確相關法則,大部份企業都沒有保障個人私隱的意識,當在網上世界獲取大量個人信息之後,包括大中小型公司,將個人資料胡亂使用和轉售從而獲利,又在未得到使用者同意時利用應用程式跟蹤使用者等,在國內是極度普遍的事。而高度保障消費者一早已在外國執行。而以上法例將於2021年11月1日執行。違反的話拉人封艇。

另外今天網絡訊息辦公室,發佈服務演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徵稿,規定不能操縱榜單,虛假點讚,虛假評論等,這些都是中國互聯網使用者商家的陋習,他們很多都是急功近利,所以為什麼亞馬遜Amazon 最近封鎖深圳大量帳戶,使國內商家損失接近1000億, 因為就是有很多造假的情況出現。外國商家一般都是自覺地做,中國商家如果沒有法規執行,幾乎可以肯定很多就是亂來,不擇手段賺錢。另外相關法則亦都要求不得誘導沉迷或高額消費。在海外大部份企業都會自覺地做,有道德良知要求,而在國內,他們用極多誇張的手段誘惑你,希望你不停瘋狂使用和浪費。

作為一個真正的投資者,我也不會希望投資的公司是在損害中國青年和消費者權益的情況下獲取盈利,而在這個情況下獲利長遠也不會得到大型機構投資者長線投資。其實,任何有出色有前景的公司必然是在保障消費者,保障數據安全,保障年青人的權益的情況下提供服務而獲取利潤,這些根本就是大部份美國公司所採用的標準。

而說到最後,只有大企業大公司,比如騰訊阿里巴巴等,有資源有能力做到國家最新的要求,和在最新的監管要求下長遠獲利。舉例,法規要求是在11月1日實施,你認為中小型服務供應商有沒有資源有沒有能力那麼短時間內將自己的平台和系統修正至達到法律要求?你認為作為消費者,當在網上使用平台的時候,你會放心把資料留給大公司還是拒絕細公司的應用?到最後和外國一樣,只有大型科網公司有能力持續收集客戶的資訊和訊息在法規容許下進行大數據分析,幾乎趕絕中小型企業入場,最後依舊是強者越強的局面(不過會係低調地強,不會再像以前大大聲聲說自己強)。
相信所有大型科網公司平台現正努力根據法規調整自己的平台和模式,更接近世界的標準。現在是行業的低潮,否則騰訊和阿里巴巴也不會是半價

大酬賓。你會選擇與他們共度低潮,作為股東借住這個時候多了解他們的產品他們的服務(我自己一直有用阿里雲,非常滿意他們的服務,熱愛使用淘寶,支付寶;也非常鍾意玩騰訊的遊戲,全家也是採用小米產品),等待行業回復正常,重拾動力的時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