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不是隻隻OK!

黃智文
"上個星期有個好朋友拿了一大疊私募基金的宣傳資料給我,是他現在使用的銀行(零售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給他推介的。朋友問投五十萬美金下去有沒有特別問題。該基金主要投入國內新興行業,銀行催他盡快答覆因幾天後截止。銀行說機會難逢,售完即止😂😂。我初步看了看,很快就分享了我自己的看法,我說「不投沒損失」。

在香港,證監要求只有專業投資者可以投資私募基金。我由2007年到2019年,看過很多私募基金的材料,我亦都有大量客戶投入這些項目。大部份都是10+1+1,即10年投資期,+1年可能延續,+1完全退出,即是最長預期投資為12年。有些可能是八年,有些可能是六年,但一般越長期回報越強勁。有些針對全球房地產市場,有些針對未上市的企業(如未上市前的Facebook,小米等),有些針對投資大型貸款,有些針對收購經營不善的企業資產。當然全部在投資期都不能中途離開。不過,大部份私募基金都在第四年開始獲利並將資本和回報退還給投資者。由於流動性是沒有的,因此回報(IRR) 一般比較高,很多正常介乎每年15%-30%。即使是在最差的在2007年投入的私募基金,我見最後回報也能達到每年9%-10%。私募基金絕對是大部份富豪必然會投資的項目,一般佔他們財富20%至30%。全球大部份政府的儲備基金退休基金,香港特區政府外匯儲備慈善基金都是私募基金的常客。

不過要留意,私募基金全球知名的就只有大約10個品牌,包括凱雷集團,黑石集團,貝恩資本,紅衫創投,TPG等。他們的回報基本是非常實在和相當可靠,因為他們擁有最頂級的人才。因此每次推出基本富豪們都會爭相投入。而這些知名的私募基金極少出現在零售銀行的私人銀行部,一般都只會出現在頂級的私人銀行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JPmorgan 和瑞銀,原因是這些頂級私人銀行集合資金的能力極高,我親眼看見過多次,需要集合如200億美元的私募基金項目,這幾間銀行兩個星期已超額完成。試問他們怎會花時間去小型的銀行進行推介呢?

因此,零售銀行私人銀行部一般銷售的私慕基金項目一般都是知名度比較低,一般沒有長期成功記錄的品牌。銷售書當然說得前景亮麗,非常吸引,但始終私募基金是一個極長期的投資,非常倚賴私募基金團隊的專業度,非常倚賴團隊的盡職調查能力。再加上一般規模比較細的私人銀行真的沒有能力詳細研究這些私募基金品牌的可靠性,而很多能夠進入小型私人銀行的私募基金品牌卻沒有能力進入頂級私人銀行進行銷售,你就知道為什麼了。舉個例子,當年全球轟動的馬多夫私募基金騙案,大部份中小型私人銀行都有推介,很多客戶損失慘重。瑞銀的盡職審查團隊一早發現問題,從來不容許他的產品上架,最後當然沒有一個客受騙。

因此我個人傾向只會考慮頂級私募基金品牌,其他的可以不用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