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沽美債, 挑戰美國?

黃智文

中國與多個國家建立了人民幣結算機制,例如,四月初與巴西達成協議後,貿易可直接使用人民幣與當地貨幣結算,無需再以美元作為交易中介貨幣。其他已與中國建立類似機制的國家包括俄羅斯、巴基斯坦和阿根廷,而伊朗正在籌劃中。

有人認為,此舉意在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一些觀察家甚至指出,美元正遭遇強敵,多國正在與中國靠攏。近期,媒體報道中國2月份減持1060億美元國債至8488億美元,以此認為中國正在加速去美元,以實際行動挑戰美國。

如果您關注中國內地媒體或中資背景的本地傳媒,您可能會擁有上述觀點。然而,如果您關注的是美國或歐洲媒體,您的看法可能是只有擔心受西方國家制裁的國家才會選擇使用人民幣進行直接結算,並認為各國央行不太可能將一個在國際市場未經歷任何重要大週期且具有資本管制國家貨幣作為主要儲備貨幣,因此,人民幣對美元的威脅不值一提。

作為中國人,我自然希望人民幣在世界上持續增強影響力,獲得全球認可,最終達到“一幣在手,世界通行”的地位。然而,作為投資者,我們需客觀思考各種可能性, 小心錯判形勢,以保護辛辛苦苦得來的財富,實現其持續增值。

關於中國2月減持1060億美元美國國債至8488億美元,跌至2010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除了中國刻意出售美國債券,將美元轉為其他儲備資產(如黃金)以實現去美元化的可能性外,是否還存在其他可能性?

中國減持美債是否因為中美關係緊張加劇,外國企業需選邊站,將業務及資金撤出中國,並將大量人民幣兌換為美元退出中國市場,導致中國不得不減持美國債券以應付現在和未來外國投資者需求?事實上,自2020年至2022年間,大量外國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轉向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中國債券收益率持續下降,使得相對於外國主流低風險但更高利息的債券,以新興市場身份的中國債券失去吸引力。這是否導致外國投資者減持去年所持有的近四萬億人民幣的部分中國政府債券並將之兌換為美元離開?根據2月份彭博統計,外國投資者在單月內減持中國政府債券達到1060億人民幣。

根據Yahoo引述聯合國數據,2019年中國移民至美國的人數達到290萬,2020年疫情期間仍有210萬。這些移民多為高資產、高教育水平人士。他們在美國當然不會使用人民幣,而是想盡辦法將中國的人民幣兌換為美元。估計這種現象造成了近年來每年數以千億美元的外流。疫情過後,這一趨勢是否又正在加速?

因此,在分析中國減持美國債券的背景下,認為中國政府正在加快去美元化的說法僅為一種可能性。要全面評估形勢,需考慮更多因素及可能性。

數十年來,中國一直積極鼓勵在雙邊交易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幣。然而,由於中國的資本管制和投資者對北京干預的擔憂,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在全球金融中只起到了邊緣作用。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人民幣是世界上第8大交易貨幣,遠遠落後於美元,其中近90%的外匯交易涉及美元。作為價值儲藏手段,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幣資產不到3%,而美元資產約占60%。與此同時,全球約40%的交易以美元進行,而使用人民幣的交易份額僅為3%。

一種貨幣是否有保留價值好大程度取決於有沒有龐大的政府債券市場,以及外資是否信賴和積極參與。22.4萬億美元美國國債市場是全球第一大市場,中國政府債券市場規模暫時是8.9萬億美元,屬於第二大, 規模表面看相差大約三倍。 而當中海外投資者持有美國國債達到7.5萬億美金,而持有中國國債實際只有約4千8百億美金, 相差接近16倍。我們可以看到投資人民幣債券絕大部份都是“自己人”,更何況這個“外資”數字已包括俄羅斯政府,它佔的比例相當龐大。

我相信,在未來20年內,人民幣挑戰美元地位十分困難。第一,若中國不開放資本帳戶,即允許人民幣自由進出以進行各種投資,挑戰美元地位將更加困難。而在可見的未來,為了國家安全,中國完全開放資本帳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倘若手持人民幣資產無法自由買賣債券、股票並投資中國,將成為阻礙人民幣普及的重大因素。

根據歷史,一種貨幣能否廣泛地被外國人使用,認可和作為儲存價值工具, 真的需要數以二十年以上的工作和努力, 需要經歷多過經濟周期, 說明你是可靠的, 說明你是自由兌換的, 說明你不會在危機當中套現不了, 說明你有能力抵禦外來衝擊維持價值等等。 在可見的將來,對於一般非使用人民幣國家而言,國民不會同意無端端把大量美金外匯儲備轉為人民幣, 相信沒有一個政府會冒這個險(除非被迫)。 他們心底會擔心, 如果有一天人民幣大幅貶值, 他們如何交代,如何面對投機者的衝擊?

再加上, 美國已明確標籤中國為競爭對手, 並且已經正式動員全球十大經濟體的九大聯手,在各方各面對中國施加限制, 幾乎可以肯定人民幣國際化不會好像早幾年般順利, 一切只會遇見艱難, 可說是舉步維艱。 這解釋了中國現在真正緊密合作的全部都是對全球經濟影響微乎其微的經濟體, 或遭西方國家唾棄的國家。 絕大部份 西方甚至亞洲發達地區都缺席。儘管困難, 但相信中國假以時日總會有更大進展, 只是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認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直接貨幣交收機制的真正想法其實相對簡單:就是確保國家生存。這並非為了挑戰美元,而是為了避免受制裁影響外交貿易能力,如同俄羅斯曾經面臨的情況。這種機制有助於確保國家安全,並且是明智之舉。近期,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家也建立了類似機制。然而,商人是否積極大量使用這些機制、國家是否將收到的外幣用於外匯儲備則仍然未定。例如,巴西当前80%的外匯儲備為美元,人民幣占第二位,僅5%。在未來2-3年,巴西是否敢將美元儲備大幅降至一半以下,尚待觀察。

今天市場鋪天蓋地地說“去美元化”, 究竟是否有心人正在佈局, 希望一般大眾一步一步把手上的美元資產沽出, 引導他們買入非美元資產呢? 相信未來半年,市場自有分曉。

請牢記,世界無論是否選擇真正地“去美元化”,全球主流財富總會長線投資於對投資者利益百分之百尊重並竭盡所能維護的市場。只有這類市場,無論短期經濟周期如何變化,中長期總是能保持活力,因為它始終吸引著投資者,成為全球最富有投資者大部份財富的聚集地。 究竟哪個地區歷史說明一定做到?而哪些地區卻很難做到? 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因此, 我一直倡議的股票類資產長線配置地區比例,在可見的將來高度有效,不會有大改變。

星級⭐️問與答

問:想問黃金是否可以保值,因很多央行都在增持(如星加坡等)


答:

黃金在歷史上一直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價值儲存方式,許多國家和個人都把黃金視作保值的工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2月底,全球官方黃金儲備達到35,587.8噸。在這其中,歐元區的黃金儲備占其外匯總儲備的53.1%。以國家計算,美國的黃金儲備最多,超過8000噸,是中國的四倍之多。

中央銀行購買黃金有多重目的。首先,黃金作為一種被普遍認為抗通脹且具有價值穩定性的資產,在經濟和政治不穩定時期一般會成為避風港資產。市場波動和經濟衰退期間,黃金價格通常相對穩定或上漲,有助於提升人們對國家貨幣和經濟的信心。這使黃金在國家儲備層面成為屬於應急保障工具。

此外,當今的地緣政治局勢相對緊張,特別是與西方國家關係敏感的地區。在此背景下,擁有更多黃金能讓當地市民和國際社會對該國政府及整體經濟有更大的信心。

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中央銀行不斷增加黃金儲備,使其成為外匯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推動黃金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銀行購買黃金的目的並非為了資產升值,而是為了維護國家的長期經濟穩定。然而,對於投資者來說,中央銀行的目標與我們的投資目的可能存在差異。一般而言,專業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黃金的比重不會超過10%。

另外,過去的研究也顯示,黃金價格走勢與通脹之間的關係並非絕對正相關。例如,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20年間,年通脹率維持在3%至5%之間,物價上漲超過130%,然而黃金價格持續下跌。到了2000年,黃金價格回落至1979年的水平,與1980年高峰相比,以美元計算的價值貶值了70%,購買力下降了85%。在這期間,香港的許多投資者遭受了巨大損失。

因此,投資者千萬不要誤以為黃金具有絕對的保值功能,而忽視其風險。在投資黃金時,應保持謹慎態度,尤其是在使用槓桿交易時。

作為黃金中線投資者,我會密切關注兩個關鍵指標。首先,當然是美元走勢的預期,因為黃金的價格通常與美元形成相反的走勢。其次,我會注意監測投機性黃金未平倉合約的水平。歷史表明,黃金本身是一種高度投機性的工具,主要原因在於它通常可以被大幅度槓桿放大,因此對於投機者非常有吸引力。每當黃金即將進入大規模調整時,這些未平倉合約的水平都會長期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相反,每當未平倉合約的水平長期低迷時,即表明大部分投資者在一段時間內對黃金失去興趣,也是市場正在形成低位的時機。在過去的20年中,這種趨勢幾乎每次都是如此。

最後,我要提醒投資者盡量不要通過槓桿投資黃金。如果想要長期持有黃金作為儲值資產,投資實物黃金比投資紙黃金更為理想(不是ETF或其他金融衍生品)。根據我的經驗,長期持有實物黃金獲得豐厚回報的概率遠高於購買紙黃金的朋友。此外,購買的數量、佔投資組合的比例、加倉的時間等也是關鍵因素,其中涉及許多心理因素。有機會時我可以進一步闡述這些因素。

👉🏻 請登入,這是追夢投資人會員專享的金牌🏅️精彩BLOG 詳細內容。

金牌投資錦囊1.0完整版,已上架!

「100%*投資失敗的人“死因” ,都與違反錦囊內的忠告有直接關係。

* 數據根據過去20年與超過一千名投資者合作的經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