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F重倉中港股票 要轉為美股指數嗎

黃智文
還記得之前其中一篇文章分享,每次進行投資前後的記錄遠比個別投資回報成果更重要嗎?如果有的話,只要你翻開2020年10月左右,或2021年6月的投資記錄,相信會發覺你若有投資的話報告內容必定當時非常正面及對這個市場抱有非常大的信心。你絕不會經歷幾個月的港股大跌市就輕易說清倉中港股票然後訓身投入美股,輕言說中港股票完全沒有希望,永久放棄。因為你會發覺中港股票從來都是由非常亢奮變做非常悲觀,然後又變做非常亢奮,循環不息。

人總是對傷痛特別深刻,就好像女(男)朋友突然和你分手,再也不相見,然後你設法箍煲,想盡一切辦法,到最後不成功的話,可能你會唱一句「明明用盡了努力 明明事事都不計 為什麼萬般癡心 都等如枉費」然後你就開始恨她/他,完全忘記過去她/他為你付出的一切,一起經歷過美好開心的時光,有些更成為仇人。這正正道出「Behavioural Finance」 行為金融學其中最基本的現象。人對虧損的感覺遠遠比盈利的感覺要深刻,當連續三個月或一段時間出現持續急跌,無論當刻是什麼原因也好,人總會認為這個市場再沒有希望。往往忘記了,早段時間才出現持續急升的境況,若在當時急升之前的低潮時部署好,一早已獲得相當豐厚的回報。

再加上現在的媒體,包括你正在看的Facebook和YouTube,他們機制就是只給你想看的東西,若你認為某一個市場沒有希望,你會特別傾向觀看這類的資訊,特別會觀看更長的時間,甚至給予讚,系統就知道你的喜好,繼而不停發放類似的資訊給你,然後你就會認為自己所想就是必然正確的,到最後也更加肯定這個市場沒有希望。

因此,「Behavioural Finance」 行為金融學這一兩年發揮的功效更加顯著。我認為它已能夠解釋七八成以上的市場變化。有興趣的朋友可在網上搜索這些書籍來看。

近期,受到市場大量媒體說港股已沒希望快快轉投美股的影響,很多朋友也有來信問MPF 一直都重倉中港股票指數,不知道現在是否應該全部轉為美國股票指數?

一直有收看我文章的朋友也知道,我在1月7日的美國ETF短片,二月出的「股票見頂的三個信號 99%準確」已說明看好美股指數,暫未見周期的頂部,絕不是最近一兩個月的事情,過去也有說明美國股票的機制,和為什麼它長期持續上升的背後核心原因。

而中港股票由於風險高,無論是匯豐、阿里巴巴、騰訊、小米、新鴻基等,都在三月至五月時的短片說明在市況回落低位才買入,因到時(風險回報)值博率完全不一樣,因此從來沒有以當時現價高追的做法,(還記得每次出短片當時也有很多朋友會問這些價位不符現實)但低位出現時我自己會選擇敢於投資。(到出現這些價位的時候,網上朋友又會說這些價位買正傻瓜)

因此,經歷了20多年金融市場的喜喜跌跌,我一直認為美股和港股都有它的價值,只是風險回報比率不一樣。MPF 是作相當長線的投資,或許我們選擇投資領域和板塊未必要去到最極端,如一係全部都是某地區,一係完全不要某一地區。

關於是否要轉MPF, 切勿不要純粹因為眼見市場疲弱而貿然作出訓身轉板塊的決定。你可以先問吓自己,作為退休重要財產,你是否願意將這些重要資產放在新興市場股票。如果願意當然OK。如果不願意,那就未必適合成副身家放在中港股票。我一直強調香港中國股票是新興市場股票,否則大摩也不會將新興市場指數比重34%的比重放在中港股票。

若你認為投資理應放在比較穩陣的地方,已發展國家被譽為相對穩定的股票市場,美國股票怎能在投資組合入邊缺席?因為作為已發展國家代表的美國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幾乎佔去了全球股票市值近半。

在一般亞洲區家族辦公室投資組合入邊,新興市場一般佔的比例會比較多,這是很正常的,比例一般可以達到25%至30%。

我很多時候都會同朋友傾偈分享,若要做到最理想的投資組合,想增加某一地區或板塊,而自己又沒有經驗的話,當然可嘗試將一少部份試一下,例如5%。這麼少比例不會對整個投資組合造成太大影響或特別影響你的心情,你便可以更客觀地觀察。當觀察了如一兩個月之後,看看自己感覺如何,然後再決定是否增加或減少,一步一步達致終極最適合自己的比例。

長遠的投資組合,由於大把時間,完全不需要急於一時三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