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季度業績差大跌 反映合夥人制優勝

黃智文
今天所有媒體大字標題阿里巴巴業績差過預期,大量沽盤因此出現而急跌。大量朋友看見這個標題,也加入沽貨行列,認為阿里巴巴再沒有希望。更多的朋友認為還持有他的真的是傻瓜。

市場上有大量短線投資者,包括一些基金,會以企業短期業績和展望來判斷買入或沽出股票。當一個季度或兩個季度業績差於預期,或即使過去業績不錯而管理層對展望有所保留,他們也好可能沽出。

因此,傳統香港上市公司管理層每一季都在跑業績,為的很多時候就是向股東交代,目的就是為業績要符合預期或優勝於預期。因此,當業績與市場預期不符,股價下跌,股東就會給非常大的壓力予管理層,管理層就會給予很大的壓力予員工,員工就會花盡心思賺取客戶每分每毫,務求盡快把生意拉上。

當管理層在下一兩季未能交出亮麗業績的時候,股東們就有可能把管理層趕下台。因此,逐漸很多企業管理層的決策變得比較短視,兩年後三年後企業的光景是怎麼樣他們未必在乎,最重要是這個月企業的業績如何。管理層整個腦袋目標就是要獲得每一日、每個月、每一季都不停增加的盈利,來滿足投資者股東們的要求,從而令到股價持續向上。這些都是過去幾十年傳統上市大企業的思維。

以上這個情況正正就是當年馬雲構思為何阿里巴巴一定要以合夥人制成立上市,針對的目的就是要避免發生以上情況,因為他堅信很多時候企業要犧牲短期的利益才能獲得企業長遠生存和重大發展。他認為實際上這樣才是對真正信任他們的長線股東負責任,為他們爭取到最大利益。

因此,與傳統上市公司不同,即使你持有阿里巴巴很大的股權,也沒有權更換管理層。同股不同權就是這個意思。在招股書上及每年年報上阿里巴巴經營理念寫得非常清楚,他們服務的次序是:1. 客戶 2.員工3. 股東。因此,管理層制定的政策主要就是為更好服務客戶,全部心思花在如何為客戶創造更高價值;同時,也積極關顧阿里巴巴旗下的員工,使他們更用心服務客戶,形成一個循環。到最後企業自然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業績,股東得益。他們堅信只有堅持這樣,阿里巴巴才能走得遠,成為一家經營101年的好企業。

面對新世代,要持續經營發展,若滿腦子只是短期企業盈利,我可以肯定5-10年後這間企業基本會消失。互聯網相關企業的客戶的新力軍一步一步由90後千禧世代替代,成為主要的消費群。他們會否使用你的服務,會非常重視一間企業是否一間好企業,是否真心為他們服務,是否真心為他們好,是否符合他們的理念,有否盡社會責任,還是這間企業是純粹唯利是圖,給人賺到盡的觀感。(就好像上一代偶像大部份都是首富李嘉誠,新世代對他卻很少有好感)。只有前者才有機會服務新世代,這間企業才能走得遠。

正如我在上一個短片也有清楚說明,過去一季,作為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面對政府推出一系列針對互聯網相關企業新政策,以維護廣大客戶利益,當然受的影響最大。阿里巴巴旗下所有產業全部都要根據新政策進行修正,大部份精力就是要花在這兒,企業正是處於業務上的「守」的階段,根本沒有可能在上一季甚至是這一季「進攻」。

在國內做生意就是應該「守」時「守」,應該「進攻」時進攻,合夥人制度就是保障管理層能夠執行這種持續經營的方法。否則,在股東的壓力下,企業永遠只有「進攻」。在美國或外國資本主義社會「長期進攻模式」投資者當然以此為津津樂道,但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用這種方法好快玩完。

市場說業績差過預期(股價由$300下跌至$130,還說對業績有預期?)我反而認為在最黑暗最差的上一季,正處於「守」的階段,阿里巴巴依然能夠在上一季賺取接近285億盈利,真的難能可貴,非常卓越。即使他在整個互聯網行業最不明朗最水深火熱時,也能持續經營獲取非常豐厚利潤,這已說明管理層的能力,也說明之前阿里巴巴在監管大風暴之前做足的防禦措施非常有效。當稍後再次進入業務進攻期時,阿里巴巴手上的資源仍然是整個中國互聯網企業最強的。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對未來一兩季的業績展望也是保守的。大家看了認為失望。但若果我們從另一角度看,在國家還未完成整個互聯網監管運動和改革前,仍然處於風頭火勢階段,作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龍頭代表,究竟是説「提升盈利預期好」,還是「調低業績展望預期」聰明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