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事的是證券行呢?

黃智文

我是屬於非常少數,敢與95% 全球各大傳媒唱反調,星期一站出來說美國幾乎肯定不會出現金融海嘯2.0的朋友;我同時也是香港其中一個最早(上星期五)分享整件事背後原因的朋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你打好個底, 盡量了解事實和背後的機制,這樣就不會被傳媒恐嚇所影響。


星期一中午更破天荒提早一天發出追夢黃金eMail, 正正就是希望及時再一次給你與市場不同的思考角度, 衷心希望投資者避免在不了解大環境下,無端陷入恐慌而Panic Sell 資產。Panic Sell 資產換來的一定是”後悔”及“對自己能力的長期懷疑”,這是十分痛苦的。


結果,由於大量大眾經過上週六週日傳媒的驚嚇報道,星期一晚上美股一開盤就出現Panic Sell。美股在最初一個小時已見了整個行情的最低點,S&P 3808點 /納斯達克11695,與昨天星期四晚上全球確認危機已舒緩收盤在3960/12581, 相差4%及7%, 一百萬的投資幾天已相差4萬到7萬,不要說大量個別大型股票相差達到10-15%。又一次說明, 當你的投資決定是建基於即時行情和市場氣氛,PANIC SELL 就很容易出現,結果一般是後悔的。


為自己投資組合減持風險資產,理應是在風和日麗, 心態平靜時規劃及進行,絕不是等待有事情發生時,大量媒體YouTube KOL 為流量不停散播危機論時才PANIC SELL,因為這行動100%是建基於恐懼, 建基於個人感覺,而不是建基於理性分析和事先議定好的策略。 投資大忌!


在星期一分享了矽谷銀行及美國其他地區性銀行出事, 直接引發金融海嘯2.0可能性相當相當低, 原因是只要銀行不是資不抵債(這個情況在現今聯儲監管制度下已很難發生),聯儲局實際上是擔當着最終承諾人。


只要它一開口, 存戶信心回來, 危機立刻舒緩。 由於矽谷銀行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存戶無論是否超過25萬美金存款保障上限, 結果100%得到保障。因此,現在即使其他中小銀行也有類似風險, 存戶也會比較安心, 不會急於無端端走去擠提。 再加上很多銀行持有的美國國庫債券價格這個星期暴升, 銀行資產價值反彈,問題得到舒緩。


當星期一小雷爆完了, 星期二股票市場大幅反彈, 星期三又一個小雷引爆了, 瑞士第二大銀行瑞信的最大單一股東在電視訪問中說他們不會再參與任何瑞信的增資行動, 原因是他們已經達到監管當局要求的最高持股上限, 再加上瑞信主席在早幾日說瑞信的財務可能存在監管缺陷, 市場對瑞信的信心突然消失了。


瑞信經歷了2021及2022年的營運失誤大額虧損後, 已進行全面重組和集資,資本已回復監管要求水平。 由於瑞信是國際性大型投資銀行, 如果出事的確比矽谷銀行更容易引發金融危機。但是經歷了這一兩年眾所周知的問題, 主要評級機構早已持續把他們的信貸評級降低, 絕大部份與它合作的機構早已知道他們的風險,已做了大量工作進行防備。因此即使真的出事,影響理應是可控的。更何況瑞士當局早已嚴格監管它的一切,包括資本需求等等,瑞信已做了很多工作。要在這情況下出事,我認為真的不容易。


一個小雷爆了後,又一個小雷, 這絕不是偶然。而是印證了,星期五和過去大量文章分享過,當經濟周期進入高息的時候, 由於市場流動性大幅萎縮(即是缺水和潮退), 過去不是問題的都會成為問題。 只是究竟是什麼大問題而導致股票市場或經濟崩盤,每一次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 不過,正如之前多次分享,我們真的不需要預測究竟是什麼事。既然明知一定會發生,整個投資組合早應在風和日麗時進行調整及準備,絕不是等待有事情發生時,大量媒體YouTube KOL 為流量不停散播危機論時才PANIC SELL,出現大虧。


在這樣風高浪急的環境, 我們先不說投資回報的問題,作為投資者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先保障自己的財富根基。 我的意思是你有沒有問過你現在存放資產的地方是否99.99%安全?

美國矽谷銀行問題引申到另一個議題,就是若果發生事故的是證券行, 客戶一樣會獲得同樣的保障嗎?


“我一直堅定地反對任何人將主要資產放在任何證券行裡,無論是美國的,還是香港的”。 


(我現在不在銀行業,我一樣堅定地認為這一點)


他們每一間當然會說他們財務非常穩健, 又會說自己在哪兒上市, 又會說自己的市值有多大 。事實上,若他們有一天出事, 99%的機率政府不會像對待矽谷銀行般快速攬上身, 極大機會投資者真的只會受到最高保障限額保障, 與銀行實際上保底保障完全兩回事。


無論是美國還是香港, 銀行和證券公司所受的監管制度完全不一樣。銀行在美國是受到聯邦儲備系統監管, 整個監管着重於風險, 多於銀行的盈利, 聯邦儲備系統視銀行為經濟系統性風險, 任何問題都會引發經濟動盪,信心危機。矽谷銀行事件說明資產放在銀行是安全的。 這個情況與香港也是一樣的。 


但是證券公司就不一樣, 他們受證監會監管,儘管證券公司同樣拿着你的存款, 拿着你的股票, 拿着你的基金,可以融資給投資者投資,但他們公司的資產投資在哪沒有特別要求,因為他們不需要進行任何金管管理單位的壓力測試。


以香港為例,在現行機制下,證券行可以匯集所有孖展客戶的股票,作為向銀行貸款的扺押品。孖展戶口內的所有股票會被視為抵押品。一旦有關證券行出現財政問題而須清盤時,銀行會出售客戶所抵押的股份以清償證券行的債務。 因此, 無論你在孖展帳戶裏有沒有貸款, 證券公司都有權把它拿去做抵押。


在正常情況下,問題不大, 因為所有融資客戶都有孖展call 機制。 但是當在極端環境下, 例如股票市場隔夜GAP down 30%或更多, 無法斬倉,大量客戶有機會資不抵債,或證券公司集中貸款給個別客戶造成過分集中風險等, 或公司在極端市況下系統出錯, 或自身投資出事等,這些都是在現有機制下可以出現的重大錯誤, 令財政困難,甚至倒閉。在這情況下,客戶的資產是有機會出現重大虧損的。


另一方面, 一般更大的風險是出現欺詐行為,例如做假數, 假資產, 私自動用現金戶口的客戶的資產等等, 這些明顯是法律不容許的, 但是當真發生了,東窗事發,出現大型虧損,客戶抵押了或沒抵押的資產一樣有問題。


當證券行出現問題,政府的角度是一般不會出現經濟系統性風險, 因為證券行持有的客戶資產,一般都不是來自一般企業日常營運資金或市民的生活費, 很難出現經濟連鎖反應。其緊急性和重要性,遠遠比銀行低很多。


因此, 當你被證券公司的低傭金,高存款利率,低貸款利率吸引,而把大額資金放進證券公司前,每一次也要提醒自己, 你的最高的保障是港幣500,000, 美國戶口投資者受到的保障最高是美金25萬。that’s it。


另外,必要提一提,當真的出事,即使你的資金是安全,你認為你可以像矽谷銀行,問題發生後兩天內就能拿回資金嗎? 無了期的等待絕對是一個可能性。

事實上我過去從來沒有遇見任何一位富豪客戶會把自己大額的資產放在證券公司的帳戶上,無論是多大的證券公司。即使他們使用證券行,當order執行完成,便立刻射倉到銀行裏,盡快離開證券行的帳戶。是的,他們心裡知道這一切風險。

還是一句,沒事的時候當然沒事,當有事的時候會出現一無所有的可能,作為有一定資產的朋友必須要深思這一點。

星級⭐️問與答

問:


我想請教一下,最近美元指數回調,但港股依然弱勢,而非跟美元回調而從拾升勢動力,是不是因為SVB事件,另到資金去咗避險而無流入股市?呢個係唔係一個特殊情況?謝謝


回覆:


美元指數在投資界一直被視作市場風險胃納的重要指標, 美元上升一般代表避險情緒高漲, 風險資產包括港股自然回落; 相反,若果美元回落, 一般代表避險情緒下跌, 投資者風險胃納提高, 更傾向買入風險資產。 當中背後原因有一套美元稱霸的邏輯, 這已經歷了接近30年的驗證,而未來20年也會非常相似。


美元港股相反走勢,不是一個直接的因果關係,而是一個在統計學上極高關聯度的關係, 尤其以中長線的關係最為明顯。背後原因當然就是作為新興市場的香港股票, 資金流出流入與全球投資者的風險胃納有直接關係。 正常情況下, 如國際投資者中線持續避險, 資金就會持續離開香港,港股就會持續疲弱; 反之亦然。


SVB 事件是重大風險事件, 絕大部份投資者需要避險,沽出風險資產。 而港元對美金一直處於最弱水平, 明顯沒有資金流入的趨勢,在避險的需求下,香港股票一如以往大幅回落。


美元在上星期尾下跌,與過去大部份避險情況上升不一樣。原因極大機會是這件事情牽涉到美國本土。 參考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初期, 當時問題的起源地是在美國,先由投資銀行BEAR STERNS在當年2月底引爆第一雷, 引起市場震蕩,資金當時是先沽出美金並流入黃金日圓避險, 稍後當問題持續擴散,避險資金就會開始大量買入美金和美國債券避險, 美金狂升。


我們當細看星期三的情況就更能理解。當天美國銀行危機已得到舒緩, 而歐洲卻出現銀行信心危機, 這與美國無關, 資金立即選擇美元作為避險工具, 美金立刻由103 反彈上105, 同時,日圓黃金債券也全線上升。


無論如何, 由於預期市場風險胃納在高息下一般較低, 再加上市場流動性持續萎縮,我依舊相信美金大方向向上的機會較高, 中間的回落純粹是短暫,與年初的看法一樣, 股票市場下半年在更缺乏資金的情況下風險可能更高。

👉🏻 請登入,這是追夢投資人會員專享的金牌🏅️精彩BLOG 詳細內容。

金牌投資錦囊1.0完整版,已上架!

「100%*投資失敗的人“死因” ,都與違反錦囊內的忠告有直接關係。

* 數據根據過去20年與超過一千名投資者合作的經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