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參加了TVB一個關於可持續發展ESG的投資論壇,在論壇裡陳茂波財政司司長與我們分享,香港正在努力打造全球在相關投資領域的領導者。而在座的大型上市公司包括領展管理層等也說明上市公司在相關領域在過去幾年已做了很多工作,他們看到外國投資者現在決定是否投資在某些企業時,這個領域的分數是否屬於高水平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
我一直都有迷思和長期關注,究竟ESG 是否真的對長線股票價值或走勢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否一個值得花大量時間去分析和研究的投資因素?
我個人的觀點是對於大型企業來說,ESG屬於一個錦上添花的元素。具規模的大企業一般都擁有ESG高評分, 原因是他們能夠有資源時間人力物力投放於這部份,把整個集團的業務從細節上做起,因而獲得較高的ESG分數。現在幾乎大部份上市的大型企業都已經做的不錯,因此這部份對股價的影響不太起眼。
而一些相對規模較細的上市企業(例如非藍籌股/ 市值低於150億),若能在ESG相關領域做得出色的話,這是較少見的。在資源 相對較少的情況下而有能力和願意把ESG 放在營運考慮重點,一般都代表這些管理層特別有遠見,管理能力特別高,他們的業務一般都更具活力,更容易融入新一代,業務前景也較容易被看高一線。當市道好的時候,更容易吸引外國資金投資,對股價的長遠價值更為顯眼。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 市場上有不少金融機構以ESG包裝的股票或債券基金, 投資的時候,切勿把重點全部放在ESG 的概念上, 必須要看清楚相關股票或債券類別是否符合現在的投資周期。ESG 在基金層面,也只能發揮錦上添花作用, 基金98%以上的表現還是建基於相關資產是否符合現在的經濟投資周期。
利差交易, 開拓你的新投資版圖!
星期五分享了一個大家都比較容易明白的生活應用例子,包括利用低息貸款並存放在高息銀行而獲得利潤的例子。另外, 也分享說明投資者在過去10多年,通過利用短期低息貸款,投資較長期而息口較高的債券或與貸款到期相近而評級較低的債券,以獲取利差回報的例子。 這些例子最終的回報與相關資產的價格升跌沒有太大關係。
利差交易在外匯市場上更是普遍。最簡單的做法是,投資者借入低利息貨幣,投資高利息貨幣。
舉例作參考,根據最新銀行及證券行的報價,美元存款活期最高的年利率是4.5%,日元貸款年利率是1.00%。投資者借入100萬美元等值的日圓, 然後沽出日元買美金。一個月後,可獲得100萬*4.5%/12=3750美元利息, 假設匯價與一個月前一樣,美元換回日元後扣除借款本金加貸款利息約833美元等值,投資者獲得的淨利潤是2,917美元。即是說,只要日圓在這個月沒有升值超過2917/100萬=0.29%或以上, 即是賺到的利息相對本金因匯兌而虧損要高,投資者平倉後依然獲得利潤。
這裡,需要留意一個亮點,就是如果投資者投資期是一年, 假設存款利息和貸款利息也沒有太大改變下,一年後日圓只要沒有升值超過約3.5%(比之前1個月的打和點理想得多),投資者依然獲得利潤。如果投資者投資期是2年,2年後日圓沒有升值超過約7%,投資者依然獲得利潤。如果投資者投資期是3年期,3年後日圓沒有升值超過約10.5%,投資者依然獲得利潤;如此類推。時間越長,你的投資打和成本點要求會越來越對你有利。
當然,如果日圓對美元繼續貶值了, 貶值幅度就是你的額外回報。 這回報可以是非常驚人,例如2022年最初10個月, 日元便貶值了24%; 相反,若果你的看法錯誤, 日圓持續對美金持續升值, 那就會出現虧損, 虧損可以是非常驚人,例如2022年10月到2023年1月的3個月裡,日圓對美金持續升值了近15%, 扣除利息相差後依然是重大虧損。
有讀者問能否在進行以上利差交易的第一天就利用期貨市場鎖定了未來的匯率, 那麼就不需要冒着外匯市場的上落風險, 純粹賺取利息差別。 這是相當困難的, 因為實際上期貨市場的外匯兌換價開盤方一定會考慮了這利息差別而開價, 因此這樣沒有風險的回報是很難存在的。 即是說,如果你是實時同步進行鎖定一個月期貸款利率並貸入日圓, 然後沽出貸入的日圓,買入美金做一個月定期,再開盤一個“沽美元買日圓”一個月後到期的期貨,以上操作一般不會獲利。這是金融學裡面的interest rate parity 所說的, 詳情可在網上瀏覽相關理論。除非,期貨商開盤出錯, 但這一般在市場裏可能只維持不足1毫秒, 市場中的電腦系統已發現並立刻獲利。
利差交易的概念也適用於股票市場, 這部份大量對沖基金每天也在做, 也是他們獲利的重要源頭之一。 由於這部份十分重要,我們星期五再詳細分享。
星級⭐️問與答
問: 在美國成功提升債務上限之後,額外發行的債券會由邊個接貨?額外多出來的資金除咗令美國政府可以繼續運作之外,對於金融市場會有咩影響? 會影響聯儲局縮表的速度嗎?
答:美國政府成功提高債務上限後,必須迅速發行債券以維持政府支出預算。關於誰會購買這些債券,歷史上美國政府在超過40次提高債務上限並大規模新增發債後,從未出現特別問題。原因是美國政府未來發行的債券,可能集中於一年內到期,而這類短期投資一向最為渴求。
例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閒置資金通常存放在銀行定期存款。但如果短期美國國庫債券利率稍微吸引人,大量資金會湧入購買美國國庫債券,因為其信用評級一定高於銀行。另外,大量貨幣基金也是短期國庫債券的買家,規模相當驚人。因此,找到買家通常不成問題,只要與市場加強溝通即可。
當然, 假設美國短期內真的沒有秩序地在市場推出大量國庫債券, 沒有好好的跟市場溝通,就會對短期企業債券價格構成一定影響。如果企業持續融資成本上升,這無疑不利於經濟增長。
同樣,如果大量銀行存款湧入國庫債券,銀行存款也會下滑,這通常意味銀行對外貸款能力減弱,屬於信貸緊縮的一種,對經濟不利。
另一方面,美國經濟通脹來源現在是來自於服務業工資和零售開支,取代了上一年的能源價格, 成為推動通脹的主要動力。而能源通縮效應到6-7月可能完結,這意味著通脹壓力可能在下半年加大。
如果失業率保持在5%之下,經濟一般會被美國聯邦儲備局視為就業充分, 會維持收緊政策以防通脹升溫的立場, 因此量化收緊步伐在短期內較難放緩。但如果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勢頭減弱,聯儲局則更可能暫緩收緊,直至經濟數據改善才考慮進一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