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是痛苦的 但絕不影響最終獲利
全球局勢風險持續升溫, 俄羅斯大規模利用導彈反擊烏克蘭, 立即影響烏克蘭對歐洲的供電,烏克蘭戰事再次成為全球媒體的頭條。OPEC+ 大幅減產石油的決定, 石油價格由76 美元大幅上升至90美元以上後,這影響到美國全方位打擊通脹的目標,美國認定減產是沙特阿拉伯偏幫俄羅斯的行為, 西方聯盟威脅為此會作出報復。
油價不一定因為減產而大幅上漲, 歷史說明減產可以短期穩定油價,但中線油價走勢可以與減產沒有關係。 在2021-2022年中前,全球對石油資源的需求大幅飆升,是因為2021年全球主要經濟體幾乎同步解除防疫限制而出現報復性經濟增長,使需求在一極短時間內飆升而造成的暫時現象, 再加上俄羅斯在二月出兵烏克蘭, 這使油價突破100, 直飛130 。
到現在,西方國家已大幅加息, 經濟快速冷卻中,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紅利逐步消失, 因此剛才說的油價飆升的第一個動力即將完全消失。 另外,俄羅斯被逼用8折大量賣油給印度和中國也是對油價做成負面的影響。只要油價維持在歷史正常水平的上限以下(即90~95以下), 就會在2023年2月-3月開始發揮大幅拉低美國的整體通脹的效果。
以上是最正路的看法,但還是要補充一句, 戰爭是最難判斷和預測其影響, 戰爭一般凌駕社會經濟利益, 甚至凌駕人命, 因此我們必須在進行投資時考慮這一點,對新增投資更為揀擇,要求更高的預期回報。
港股持續發揮它多年來的特色, 就是無論世界負面局勢是否與香港有關係, 每一次都是下跌得最冇譜最誇張的一個, 這當然與香港資金自由出入有關係。 美金由2021年1-2月開始轉勢由疲弱轉變為強, 再在2022年3月由俄烏戰時開始當刻開始,美元由強轉變為非常強, 港股大趨勢就由2021年1-2月的3萬點以上持續下跌到今天16800點, 整個趨勢清脆利落, 與美金的走勢是90%以上關聯度的相反走勢。
美元指數裏歐羅和英鎊的組成部份已經佔了70%, 因此歐洲和英國的情況是整個美元何時見頂回落的重要因素。 而我相信相關地區的挑戰現在已開始進入關鍵時刻, 而最具挑戰的是在冬季和初春的時候。
一般一個周期會在市場出現極度恐慌情緒時終結, 如何才會出現極度恐慌? 當然就是市場某些指數出現持續並快速, 令絕大部份人意外的升幅/跌幅。 您認為美元指數快速升抵哪一個水平就會造成市場真正的恐慌?只要看一看美元指數長線圖表, 你一定能夠回答到。這部份我的看法會在這個星期五在追夢投資人網站平台內證書專區內分享。
說到今天的主題,今年長線投資者看着自己的投資組合表現肯定不會感覺滿意, 這是非常正常的。到2022年10月為止,今年表現最好的資產是商品類別,尤其是能源, 上升接近+20%。 排第二名是現金(美金),回報約+0.5%, 其餘絕大部份主要資產類別也是虧損, 債券下跌18%, 主要股票市場下跌了25-30%, 連被譽為世界最具抗跌力的香港的房地產也下跌了8%-10%。 投資經驗比較少的投資人最近開始對股票失去了信心, 擔心利率持續上升,股票會否長線沒有起色, 他們對熊市極度恐懼。
面對熊市來臨而恐懼,不知如何應對?即使做足功課,也很後悔為何自己依然持有減值中的投資組合?
如果你是長線投資的朋友,即是自問沒有條件也沒有興趣做交易員,你首先可問一問自己有沒有聽過李嘉誠在過去五六十年, 曾經試過當預期經濟進入衰退或大蕭條前, 會把大部份投資組合全部吐現? 你有沒有聽過巴菲特在過去金融市場投資半個世紀以上, 即使股票市場上升到較高水平,會把大部份投資組合全部吐現?
我過去親自接觸絕大部份機構投資者富豪超級富豪, 沒有見過一個會把自己的長線倉位投資組合清0, 變做百分百現金, 然後想着在熊市低位重新全部買過。 事實上,大家最多只是在預期大型風險來臨前,在相對高位減持/對沖部份非核心的投資組合,降低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增加流動性。但當正式進入快速下跌的時候,減持動作早已終止。
換句話說,作為長線的投資人,持有投資組合,手牽手進入熊市是無可避免的,一生人裏最少要經歷六七次以上,但絕大部份情況都不會影響整個投資組合長線獲利。為何會這樣?
幾乎所有富豪都明白,熊市真正對投資組合的破壞力和維持時間,遠比一般人想像的短和少,只是因為熊市帶給人們的感覺一般是痛苦, 因此誤解了它的破壞力和維持的時間;相反,若錯過了牛市, 無論是牛市的初,中或後段,幾可肯定會影響到投資組合能否達到長遠目標。因此,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富豪長線投資倉位都不會用淡倉來創造回報,因為長線投資回報利用淡倉幾何肯定是負數, 機率近乎百分95, 相反一個做足風險管理, 風險分散的平衡好倉投資組合,長線投資回報幾可肯定是盈利。
由於篇幅較長,星期五繼續詳細解釋。
由於篇幅較長,星期五繼續詳細解釋。
金牌投資錦囊1.0完整版,已上架!
「100%*投資失敗的人“死因” ,都與違反錦囊內的忠告有直接關係。」
* 數據根據過去20年與超過一千名投資者合作的經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