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減產 因已抵達盈利底線

黃智文
OPEC減產 因已抵達盈利底線
星期五美國公布九月份失業率回落, 市場突然恐慌美國將會再次大幅加息, 美股星期五再次大幅下挫。

事實上, 經濟逐步出現明顯減速的現象,例如10月3日美國公布ISM 製造業經理指數由52.8 下跌至50.9(年初是接近60), 回落速度非常快速, 數值已回落到2020年中以來最低,即將進入美國製造業經濟普遍收縮水平(低於50); 另外,10月4日美國公布的新增職位空缺減少接近1百萬份, 跌幅是22年來最高的。

之前文章已說明9月22日聯儲局加息後息口才正式高於正常經濟運行時利率與通脹的平衡點, 即是說當天開始聯儲局的政策才真正為在2021年刻意拖慢加息步伐而引伸出來的高通脹狀況埋單。 相信經濟增速率,核心通脹,就業情況等將會逐步並持續加快減速, 聯儲局趕緊在2023年中期前後把握“天時”, 希望到時做到控制通脹並出現持續放緩的趨勢。

我在2021年12月分享美國股票市場將會在2022年比較凶險, 原因是美國會受到世紀疫情後加快復常的影響而出現高通脹影響。當時大家很難理解, 因為香港還沒有見到任何復常的曙光。 最近香港特區政府逐步放寬防疫政策, 由之前的3+4 改為0+3後, 香港正式邁向復常重要一步。

旅行社立刻迎來大批想出外旅行的客戶, 旅行社突然出現人手不足, 需要大幅加人工搶人手;國泰立刻因為人手不足,需要大幅加人工到世界各地不同的航空公司搶機組人員; 飲食業逐步恢復正常, 同時越來越缺乏人手, 即使食肆大幅增加人工15%也請不到足夠人手。

當問到香港市民現在去旅行的費用比以前貴了一兩倍, 他們回答是價格是很不合理的, 但是值得,無論如何點都要去, 不太計較價格;當問到食肆的顧客, 很多都說價格貴了不少, 服務態度又跟不上, 但是他們依然幫襯, 因為實在悶得太久了,不太計較價格。 這樣就形成一個循環, 老闆請不到人加人工, 加了人工的成本轉嫁在產品服務價格上, 而消費者又不太介意照樣消費和購買;老闆見生意唔錯, 再高薪請人, 消費者見就業市場非常好, 消費信心持續加強, 即使產品服務加價也照樣高興消費, 如此類推。

由於美國不是採用逐步復常的策略, 而是採用一按即全放的策略, 相關情況由2021年中開始發生, 引發的通脹在2022年當然厲害。 無論如何, 以上循環不會無止境發生延續, 尤其是在持續加息的環境, 當去到某一點, 都會有一些事情發生,然後就會自動出現連鎖骨牌效應, 倒轉來行。

有人說為何美國經濟和通脹回落那麼緩慢? 美國與中國經濟不一樣。美國行資本主義, 無論加息如何的快, 入邊牽涉到一環扣一環的私人團體自身利益, 絕對不會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 需要時間。 一般由政策實施到出現影響需要半年計的時間。 中國就不一樣, 一切行政主導, 想某一個行業冷卻, 中央可以立刻叫銀行停止對某一行業貸款,或對某些行業實行營業限制等,一般政策的影響是數以星期計。 因此觀看時的角度不能混為一談。

說到今天的主題,OPEC開會通過因應全球經濟開始減速而大幅減產, 期貨油價由9月26日最低76美元大幅上升到今天的92,十天內上升超過20%。 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石油組織是在什麼油價水平宣布減產? 還記得我在7月27日的文章內容嗎? 當天油價是97,我是這樣寫的:

“我認為如果油價再下跌, 今年最多(冬天之前)到75水平附近已經比較盡, 因為這是大部份石油公司及產油國獲得豐厚利潤的底線。”

以上我不是說生產一桶石油的成本是多少, 而是從利潤的角度進行判斷。大家有時間可以研究一下市場上很多的石油股票基金石油公司的盈利, 大家一定會發覺當油價企在70-75以上, 他們的盈利和股價上升的速度是最快最顯著的, 反而在這個水平以下是另一個世界, 股價上升速率和比例完全不一樣,很多時候股價的長線的走勢更是分水嶺。

事實上OPEC 現在遇到的情況更是複雜, 由於受到西方制裁, 俄羅斯現在只能向中國和印度等國家銷售石油, 而銷售價格是市場價格的8折。 因此,OPEC減產, 有利於提升OPEC整體油價收入,以彌補因買家買入俄羅斯油而損失的訂單, 又可以鞏固與俄羅斯的關係, 避免他將來搗亂石油市場。 其實沙特阿拉伯已經盡力討好美國俄羅斯, 盡量避免得失任何一方。 由6月開始, 美國已經開始同沙特阿拉伯討論如何降低油價, 最終美國總統拜登親自上門拜訪, 石油價格已由最高峰130 下跌到9月26日的76, 下跌了40%, 拜登還想怎麼樣?

美國的核心通脹在未來一年逐步回落這是很合理的預期, 現在最大問號是能源價格的走勢, 這個會受到戰爭的影響,而戰爭的影響的確是最難判斷的。 簡單如,究竟現在最想俄羅斯主動在烏克蘭使用核武開戰的, 是俄羅斯自己, 還是美國, 真的也很難說清楚。

金牌投資錦囊1.0完整版,已上架!

「100%*投資失敗的人“死因” ,都與違反錦囊內的忠告有直接關係。

* 數據根據過去20年與超過一千名投資者合作的經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