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也買不起樓 結果會是如何?

黃智文
在香港,對一般大眾而言,房產很多時候佔了自己的整體財富極高比例。原因當然是過去接近一百年,絕大部份住宅物業都大幅升值。只要過去乖乖上車,努力工作準時每月歸還按揭貸款,持貨10年以上, 除節省租金以外,以付出本金來計算,回報5-7倍不足為奇。由於一般朋友付出首期可算是傾盡家產,因此這5-7倍回報絕對足以影響一生財富累積的關鍵(不像買股票,很多時候升一倍也沒有用,因為你可能只投資$一萬元),也因為這樣房地產佔了投資者整個財富最重比例。

隨着樓價持續攀升,很多年輕人畢業後工資大約只有一萬元左右,他們很多都認為除非有父母支持,否則要買樓感覺沒有希望。事實上,如果香港房地產供應持續下跌,房地產價格持續飆升,不久的將來相信大部份朋友都買不起房地產。因爲大眾始終都要通過壓力測試,若最基本買兩房都要過千萬的話,相信大部份朋友也做不了按揭,大部份大眾將會放棄買房。

若這個情況出現,究竟對下一代有什麼影響?

前幾天閱讀了一間大行的分析,覺得非常有趣。因此也想在這兒與大家分享。

簡單而言,根據這間大行一個世界知名經濟分析師的報告,他根據世界各地類似情況作出深入研究, 如果擁有住房是不現實的,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就會改變。

到時擁有房地產的大眾將購買與非房主不同的商品和服務。 前者消費力比較低,後者消費力一般比較高。原因是如果人們被排除在住房市場外,儲蓄行為將發生變化,他們比較傾向不儲蓄或低儲蓄率。

人們工作存錢買房產,他們一般非常重視預防性儲蓄,危機感非常高,以確保他們能夠控制住房產。那些沒有購房前景的人,一般由於沒有這個需求,因此可能會受到更多投機性投資的誘惑。而房產擁有者對投資損失非常厭惡,一般會使房主對投機更加謹慎。

另外,根據統計,買不起房地產,創業可能就會更難了。許多企業家利用他們的家作為貸款創業的擔保。初創企業所需的資本可能較低,但如果社會中的一個群體擁有住房的實例較低,他們成為企業家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看完這位經濟學家所說的,相信大家終於理解為什麼很多外母在女兒帶男朋友回家吃飯時,總是特別喜歡問這位男仔「你買咗樓未?有沒有打算買樓?」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外母好市儈,想深一層,原來外母正想了解這是一個怎麼樣的男人。作為父母的,很多時候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穩穩陣陣,不太鍾意「博」的男人。(但作為女兒,想法又可能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