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著陸還是暴跌? 就要看“他”的反應

黃智文
這幾天開始與之前登記了的網上朋友進行一對一ZOOM交流, 實在非常開心。 無論是香港、澳門或台灣的朋友,無論是從事公務、土木工程、貿易、會計精算等的專業人士,每一位都有他/她的獨一無二的投資經歷和人生故事, 遇到很多不一樣的難題。

我在聆聽及深入了解大家的處境後,也分享了我的看法。 由於溝通交流都比較深入,因此,大部份交流也超過五十分鐘,比原訂的三十分鐘要長。由於往往接着有下一位朋友等待, 因此未能與每位交流朋友做到「盡興」。由於我的記憶力尚算OK, 每一位與我深入交流過的朋友我一般也不會忘記, 期待將來有機會再次見面的時候再繼續未完的話題及分享。  

中國貨品出口到美國佔了中國整體出口17%, 美國是中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而出口佔了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接近20%, 是三大經濟支柱之一。 因此,若美國經濟轉趨疲弱, 甚至陷入衰退,或是大衰退,這將會令到本身受到疫情及房地產企業信貸危機影響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直接影響在港上市的中國企業盈利前景, 繼而影響港股氣氛。 因此,美國經濟走勢對港股可以說是息息相關, 絕不能掉以輕心,我們必須要加以理解。千萬不要以為沒有投資美股,成副身家買了中港股票就不用理會世界經濟環境的走勢。

美國經濟接近70% 由家庭內需消費帶動, 這是經濟最重要動力來源。零售銷售數據,至7月止依舊持續非常理想。 這一點其實是很奇怪的, 這與過往相當不一樣。 有什麼不一樣? 就是美國人的扣除通脹影響後的實質收入在7月份的數據按年大幅減少4%, 這差不多是過去幾十年來最大幅的下降,而這個情況已持續了很多個月。

什麼是實質收入? 即是等如上年你的人工可以吃1000餐大家樂的焗肉醬意粉, 今年你加了人工很開心, 但當你入去大家樂的時候, 發現 原來今年自己的收入只能夠吃960餐肉醬意粉!

過去20年,當出現較大幅的實質收入下降, 一般都處於大型經濟收縮期,例如2008年,2020年。 既然實質收入減少了, 一般情況下當然會減少消費, 然後形成一個負循環,繼而內需減弱了,經濟持續下滑。 但是2022年並沒有出現這個情況, 儘管實質收入減少了, 但卻沒有影響全國的消費。 原因在哪兒? 就是因為美國人對就業市場前景有信心, 自己對工作未來收入也很有信心, 因此減少了儲蓄率去支持消費。 星期五的強勁就業數據正正代表了這個情況。

而這個世界往往當出現了最理想強勁的數據之後,就會一步一步正式邁向挑戰。 既然是歷史最低的失業率,最理想的數據, 還會更好更好嗎? 還是往後開始見頂回落? 投資者只會向前望, 從不會向後看。

聯邦儲備局利率已從三月份的0-0.25 以破了近代史的速度上升至上月底的2.25-2.5%, 這個水平正式進入現今世代能夠有效平衡通脹和經濟增長的需要, 相關影響極大機會已能夠做到經濟減速的效果。 息口影響需要時間反影, 再加上在未來聯儲局將會再大幅加息 (0.5%-0.75%), 在這快速和大額加息的 情況下, 經濟減速就幾可肯定會出現,而就業市場也會一步一步冷卻。

我們回顧歷史, 2018年12月 美國在上一個周期最後一次加息, 利率上升至2.5%, 當時就業市場相當強勁, 失業率由2016年的5.5%持續回落至2019年4月的3.6%, 基本已經達致全民就業水平。 由於循序漸進加息對經濟也有延後影響效應, 勞動市場和經濟動能開始減弱, 當失業率在2019年6月掉頭上升至3.7%, 聯儲局開始腳震, 在2019年7月立即開始減息, 目的就是要維持全民就業, 保持經濟的增長速度。 聯儲局關注的是走勢!

由於現在美國人消費是透過減少儲蓄率來支撐整個消費市場, 一切見基於就業的信心。 當在下半年至明年中之前, 經濟持續減速, 就業情況開始轉弱, 如果聯儲局能夠精準地把握適當的時機檢討現在非常時期非常緊縮的政策, 便能順利把美國經濟帶進正常軌道的階段。 相反, 若未能把握時機,如維持過分緊縮政策, 就業市場一大幅冷卻, 市民持續就業的信心就會消失, 儲蓄率將會掉頭大幅飆升, 對經濟就會造成十分負面影響, 到時真的陷入真正衰退了。

巴菲特在過去一季投資了接近一百億股票, 扭轉了在2021年 美股持續飆升的時候全年不停在沽出股票的做法, 好明顯,他是對美國股票和經濟投下長線信任的一票。 他手上還有超過1000億美元子彈, 他正等待全世界認為美股一文不值的時候, 做好人, 幫大家接貨。

講真, 美國人從來都不笨, 尤其是對自己的經濟。 非常期待,未來一年繼續觀看聯儲局的表演。 正如之前文章分享, 在未來半年, 市場將會對美國經濟衰退與否不停進行差度, 這一般會造成市場非常大的波動。

作為長線價值投資的倉位,我自己最起碼會把以下2個美股水平放在心中, 作為一把尺來量度:3800 是加息退市量化緊縮最基礎起碼的影響水平點,3300是上一個周期的終結今個周期的起步點。

我們星期三再見。

(以上內容謹供教學參考之用,投資之前必須問清楚投資顧問相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