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滿倉中港股 一直壓力易爆燈?

黃智文
我在7月25號在YouTube社群和Facebook問大家,大家的投資組合入邊股票部份,外國上市的股票佔了多少。總共有接近800名朋友回覆,接近50%的朋友是完全沒有外國股,20%只有小部份。即是說70%的朋友股票帳戶入邊大部份都是中港股票。

如果以最標準平衡型風險承受的朋友整體金融財富大約50%是股票來計算,以過去一個月恒生指數損失了4400多點來算(未計算有些朋友投資的股票比恒生指數更波動),即高低位一個月相差15%,整個財富的波動可能已達到7%-10%,可想而知真的非常困擾。更何況有些朋友股票含量高於整個財富的一半呢!

坦白說,如果整個股票倉以中港股票(尤其營運國內業務的上市企業)為主的話,在大部份專業投資者的角度來説真的非常進取,因為你所持有的是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即是新興市場。在MSCI 新興市場指數入邊,中國股票是佔37%,印度佔10%。試想想,你會否把你的全部/大部份股票資產放在單一新興市場上,冒着新興市場的風險?

發展中國家股票的特色是非常波動,即是相對較高風險,這是任何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必然有的風險,

而風險的來源其中一個是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政策的不確定性不在於政府有沒有推出政策(政府推出新政策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在於政府在推出大型政策前與資本市場的溝通問題。

以中國為例。過去20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08年無端端在某個省市打算一兩個月內推出港股直通車,港股在一兩個月內暴升超過5000點。然後無端端在一兩個月後又決定暫緩這個措施,再加上金融海嘯,一兩個月就下跌了近萬點。當年的大政策,無端端推出又收回的真是很平常的事。

到最近教育股票板塊事件,課程以外教育對國內家長造成沉重負擔,為家長舒緩而推出政策是很合理的。但一夜間決定並立刻執行所有相關教育機構轉為非牟利,事前並沒有一步一步給市場進行準備,到最後使資本市場帶來驚嚇,令沒關係的企業也受到負面影響。

以上例子,絕非中國獨有。而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是差不多,只是我們沒有關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市場而已。

相反,已發展國家的做法就完全不一樣。當推出政府政策之前,政府很多時候第一個考慮點是資本市場的反應。因為大部份國民的資產和退休資產都放在資本市場上,而大型上市公司對政府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政府絕不能推出任何政策拖垮股票市場,否則你就是與民為敵,想連任都幾難。

我們看看美國政府的做法就知道了。美國政府在2008年開始量化寬鬆,大量印銀紙,把股票市場推上去。他們在2015年退市之前,總共用了接近三年的時間,透過聯邦儲備局做了非常多的功夫,務求使資本市場在接近無痛的情況下完成退市任務,事實證明非常成功,美股至今依然創新高。

除了美國,歐盟國家,英國,加拿大,澳洲等等其實都是一樣。

當然政策風險有兩面,一面是令你失預算,而另一面是令你帶來驚喜,因此新興市場包括中港股票依然有巨大的投資價值,問題只是你是否太多而已。